Tag Archives: 醫學歷史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2)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的確確是可以醫治因感染而導致的敗血症。1923年美國西雅圖的Emmett Knott醫師認為這是個好方法,並且進行動物實驗,經過5年不屈不撓的實驗與研究,計算出照射全身總血量的5%(估算為1-1.5cc/磅的體重)及紫外線的最佳波長。他在1928年應用在一位因流產而導致菌(敗)血症的婦女,使用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成功的治癒了敗血症,而且婦女尚可再孕。此案例當時大為轟動,是醫學治療敗血症的大突破;因此世界各國都爭先恐後的加入了這個行列。尤其是醫學領先的德國,更是精心投入,1930年德國醫師Dr. Wehrli指出:在體外血液用紫外線來照射過程中,若以更精緻的石英玻璃管實施照射,效果更加顯著。

在同年代,賓州Philadelphia的Hahnemann醫學院裡的臨床教授Dr. George Miley醫師也在1942的醫學報告中提出了他們的成就:醫院裡共103位病例,其中有化膿性感染、傷口感染、腹膜炎、腎盂炎、鼻竇炎及產後敗血症…等等,經過"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滅菌效果,其治癒率是100%。

1947年,Dr. George Miley醫師與醫院裡的另外一位Dr. Rebbeck醫師在醫學刊物中有更詳盡的醫學結果報告,他們提出了445位病例,均以"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來做冶療,其中有151位是急性化膿性感染,其治癒率是100%;有323位中度嚴重感染者,其治癒率是98%;另外有66位是嚴重病危患者(apparently moribund patients),其治癒率是45%。他們在報告中指出:這方法的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是在冶療後的24-48小時產生,痊癒需要46-72小時。在治療細菌的感染,一般只需要照射1-2次,很少需要到多次。

醫界確實認為此方法有效抑制細菌繁殖,甚至有殺菌作用,的確可以治療敗血症(當時的絕症),而且"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己到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在醫學院的課程及醫院的訓練項目裡都有這些介紹。K. Knott醫師在1948的8月於美國著名的外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Vol. LXXVI-No.5)裡,發表一篇"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發展"文章﹝Development of 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詳述了有關的步驟、材料及方法,包含基本原理與操作步驟。當時美國的醫界在醫學雜誌及期刊普遍討論這項方法…是可以治療敗血症的的唯一方法,無庸置疑!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除了抑菌/殺菌外,科學家們也發現到尚有:1.解毒作用。2.增加血液的帶氧量、並且把氧傳送到各器官。3.讓血管壙張。4.活化白血球的功能,提昇細胞及體液的免疫系統功能。5.刺激腎上腺賀爾蒙的分泌,活化全身的賀爾蒙。6.降低血液的黏稠度。7.改善肢體末端的微循環(micro-circulation),尤具是糖尿病患者。8.減少血小板的聚集及刺激縴維蛋白的分解(就是減少血栓的產生)…等等。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不但在美國轟動,而且在歐洲的德國更是盛行。它的名稱有很多,由最初叫做Photoluminescence Therapy (also called Biophotonic Therapy),有時稱為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 (UBI),或稱為Hematologic Oxidative Therapy (HOT)血氧療法。而在同時,又有盤尼西林的發現,適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大量的傷患,對於抑菌/殺菌需求量龐大,所以抗生素(antibotic)就很快地完全取代了這種療法。並且在1955年的小兒痲痺(Polio)病毒疫苗的啟用,使得"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迅速地消聲匿跡了。

但在90年代之後,針對愛滋病與癌症的絕症,世界各國的醫界又開始重視"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了。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証實這種方法對於皮膚性、T-細胞、淋巴癌(CTCL=Cutaneous T-cell Lymphoma)的治療是有效的,因此"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前景不容忽視。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盤尼西林的發明

醫學歷史故事 – 盤尼西林的發明

80年前(1928年)的某一天,有一位在實驗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他努力試圖要尋找出解決當時所謂的絕症-菌(敗)血症(Sepsis)的療方;當時還沒有"盤尼西林"或"抗生素",只有能抑制細菌繁殖的"磺胺劑",不足以適當及有效的來對抗或消滅頑強的細菌;往往只能應付小小的發炎或細菌感染(如腸炎、扁桃腺炎、鼻竇炎等等),但若發生在抵抗力較差的幼兒或老年人依然會致命。當時所謂的肺炎Pneumonia、梅毒syphilis、淋病gonorrhea、白喉diphtheria、猩紅熱scarlet fever及傷口或婦女產後的感染,經常都會導致菌(敗)血症而死亡,所以這些病症都被認為是"絕症"。什麽是菌(敗)血症?它是身體某些部位的細菌擴散到全身的血液循環,而使血液變質、中毒的病症。

這位在實驗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就是Prof. Dr. Alexander Fleming佛萊明醫師。他於1881年8月生於英國的蘇格蘭Scotland,13歲時遷居到倫敦;從此他踏上了學醫及行醫的人生旅程。早年時他跟隨名醫從事當時所謂另類的疫苗治療vaccine therapy。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投入軍旅成為軍醫,為戰場上廝殺負傷的戰士進行醫療工作。當時他的感觸很深:許多戰士因為負傷,既使傷口很小,但只要處理不當,一旦發生感染後,便有可能演變成菌(敗)血症而死亡。

戰後的1918年,他回到聖瑪莉St. Mary大學教授細菌學。就在1928年的那一天,他在實驗室裡要將做完細菌培養的老舊有蓋的器皿清理;在傾倒之前,他偶然發現到細菌培養器皿的角落上,有一處藍色發霉的地方…沒有長出細菌來。這藍色發霉的東西是有殺菌的功效!經過一系列的研究與實驗,最後証實這藍色發霉的菌種(就是盤尼西林Pencillium)可以殺菌,而且對人體或傷口又不產生破壞,是最適用於處理人體的細菌感染…可惜當時未受醫界重視,得不到強而有力的支持,所以他的研究沒有再繼續下去。

過了2年,在1930年底,其他科學家們也查覺到這項發現,開始大量培養、繁殖這些盤尼西林Pencillium菌種,醫界裡終於重視到這個事實。1940年,美國與英國的大藥厰開始大量生產"盤尼西林、抗生素"。在這個時刻,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大量的傷患需要它,因此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這是醫學的重要分水嶺,佛萊明醫師發現"盤尼西林Pencillium菌種",而改寫了醫學史。所以他在1945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但是他却很謙卑的說"是神製造了盤尼西林,而我正巧發現了它"。

同樣在這期間,還有許多不同的研究,目的是要解决可怕的"敗血症"。其中"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是一個相當成熟,可以治療"敗血症"的另一種方法。只是它的操作手續繁雜,效果也比不上"抗生素"顯著。然而它除了殺菌外,對人體尚有許多持殊的療效,尤其是增加免疫力、養顏、美容、抗衰老方面的功能…請待下期分解。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80年前(1928年)的某一天,有一位在實驗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他努力試圖要尋找出解決當時所謂的絕症-菌(敗)血症(Sepsis)的療方;當時還沒有"盤尼西林"或"抗生素",只有能抑制細菌繁殖的"磺胺劑",不足以適當及有效的來對抗或消滅頑強的細菌;往往只能應付小小的發炎或細菌感染(如腸炎、扁桃腺炎、鼻竇炎等等),但若發生在抵抗力較差的幼兒或老年人依然會致命。當時所謂的肺炎Pneumonia、梅毒syphilis、淋病gonorrhea、白喉diphtheria、猩紅熱scarlet fever及傷口或婦女產後的感染,經常都會導致菌(敗)血症而死亡,所以這些病症都被認為是"絕症"。什麽是菌(敗)血症?它是身體某些部位的細菌擴散到全身的血液循環,而使血液變質、中毒的病症。
這位在實驗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就是Prof. Dr. Alexander Fleming佛萊明醫師。他於1881年8月生於英國的蘇格蘭Scotland,13歲時遷居到倫敦;從此他踏上了學醫及行醫的人生旅程。早年時他跟隨名醫從事當時所謂另類的疫苗治療vaccine therapy。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投入軍旅成為軍醫,為戰場上廝殺負傷的戰士進行醫療工作。當時他的感觸很深:許多戰士因為負傷,既使傷口很小,但只要處理不當,一旦發生感染後,便有可能演變成菌(敗)血症而死亡。
戰後的1918年,他回到聖瑪莉St. Mary大學教授細菌學。就在1928年的那一天,他在實驗室裡要將做完細菌培養的老舊有蓋的器皿清理;在傾倒之前,他偶然發現到細菌培養器皿的角落上,有一處藍色發霉的地方…沒有長出細菌來。這藍色發霉的東西是有殺菌的功效!經過一系列的研究與實驗,最後証實這藍色發霉的菌種(就是盤尼西林Pencillium)可以殺菌,而且對人體或傷口又不產生破壞,是最適用於處理人體的細菌感染…可惜當時未受醫界重視,得不到強而有力的支持,所以他的研究沒有再繼續下去。
過了2年,在1930年底,其他科學家們也查覺到這項發現,開始大量培養、繁殖這些盤尼西林Pencillium菌種,醫界裡終於重視到這個事實。1940年,美國與英國的大藥厰開始大量生產"盤尼西林、抗生素"。在這個時刻,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大量的傷患需要它,因此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這是醫學的重要分水嶺,佛萊明醫師發現"盤尼西林Pencillium菌種",而改寫了醫學史。所以他在1945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但是他却很謙卑的說"是神製造了盤尼西林,而我正巧發現了它"。
同樣在這期間,還有許多不同的研究,目的是要解决可怕的"敗血症"。其中"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是一個相當成熟,可以治療"敗血症"的另一種方法。只是它的操作手續繁雜,效果也比不上"抗生素"顯著。然而它除了殺菌外,對人體尚有許多持殊的療效,尤其是增加免疫力、養顏、美容、抗衰老方面的功能…請待下期分解。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