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2)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的確確是可以醫治因感染而導致的敗血症。1923年美國西雅圖的Emmett Knott醫師認為這是個好方法,並且進行動物實驗,經過5年不屈不撓的實驗與研究,計算出照射全身總血量的5%(估算為1-1.5cc/磅的體重)及紫外線的最佳波長。他在1928年應用在一位因流產而導致菌(敗)血症的婦女,使用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成功的治癒了敗血症,而且婦女尚可再孕。此案例當時大為轟動,是醫學治療敗血症的大突破;因此世界各國都爭先恐後的加入了這個行列。尤其是醫學領先的德國,更是精心投入,1930年德國醫師Dr. Wehrli指出:在體外血液用紫外線來照射過程中,若以更精緻的石英玻璃管實施照射,效果更加顯著。

在同年代,賓州Philadelphia的Hahnemann醫學院裡的臨床教授Dr. George Miley醫師也在1942的醫學報告中提出了他們的成就:醫院裡共103位病例,其中有化膿性感染、傷口感染、腹膜炎、腎盂炎、鼻竇炎及產後敗血症…等等,經過"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滅菌效果,其治癒率是100%。

1947年,Dr. George Miley醫師與醫院裡的另外一位Dr. Rebbeck醫師在醫學刊物中有更詳盡的醫學結果報告,他們提出了445位病例,均以"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來做冶療,其中有151位是急性化膿性感染,其治癒率是100%;有323位中度嚴重感染者,其治癒率是98%;另外有66位是嚴重病危患者(apparently moribund patients),其治癒率是45%。他們在報告中指出:這方法的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是在冶療後的24-48小時產生,痊癒需要46-72小時。在治療細菌的感染,一般只需要照射1-2次,很少需要到多次。

醫界確實認為此方法有效抑制細菌繁殖,甚至有殺菌作用,的確可以治療敗血症(當時的絕症),而且"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己到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在醫學院的課程及醫院的訓練項目裡都有這些介紹。K. Knott醫師在1948的8月於美國著名的外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Vol. LXXVI-No.5)裡,發表一篇"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發展"文章﹝Development of 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詳述了有關的步驟、材料及方法,包含基本原理與操作步驟。當時美國的醫界在醫學雜誌及期刊普遍討論這項方法…是可以治療敗血症的的唯一方法,無庸置疑!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除了抑菌/殺菌外,科學家們也發現到尚有:1.解毒作用。2.增加血液的帶氧量、並且把氧傳送到各器官。3.讓血管壙張。4.活化白血球的功能,提昇細胞及體液的免疫系統功能。5.刺激腎上腺賀爾蒙的分泌,活化全身的賀爾蒙。6.降低血液的黏稠度。7.改善肢體末端的微循環(micro-circulation),尤具是糖尿病患者。8.減少血小板的聚集及刺激縴維蛋白的分解(就是減少血栓的產生)…等等。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不但在美國轟動,而且在歐洲的德國更是盛行。它的名稱有很多,由最初叫做Photoluminescence Therapy (also called Biophotonic Therapy),有時稱為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 (UBI),或稱為Hematologic Oxidative Therapy (HOT)血氧療法。而在同時,又有盤尼西林的發現,適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大量的傷患,對於抑菌/殺菌需求量龐大,所以抗生素(antibotic)就很快地完全取代了這種療法。並且在1955年的小兒痲痺(Polio)病毒疫苗的啟用,使得"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迅速地消聲匿跡了。

但在90年代之後,針對愛滋病與癌症的絕症,世界各國的醫界又開始重視"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了。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証實這種方法對於皮膚性、T-細胞、淋巴癌(CTCL=Cutaneous T-cell Lymphoma)的治療是有效的,因此"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前景不容忽視。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