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代謝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2)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的確確是可以醫治因感染而導致的敗血症。1923年美國西雅圖的Emmett Knott醫師認為這是個好方法,並且進行動物實驗,經過5年不屈不撓的實驗與研究,計算出照射全身總血量的5%(估算為1-1.5cc/磅的體重)及紫外線的最佳波長。他在1928年應用在一位因流產而導致菌(敗)血症的婦女,使用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成功的治癒了敗血症,而且婦女尚可再孕。此案例當時大為轟動,是醫學治療敗血症的大突破;因此世界各國都爭先恐後的加入了這個行列。尤其是醫學領先的德國,更是精心投入,1930年德國醫師Dr. Wehrli指出:在體外血液用紫外線來照射過程中,若以更精緻的石英玻璃管實施照射,效果更加顯著。

在同年代,賓州Philadelphia的Hahnemann醫學院裡的臨床教授Dr. George Miley醫師也在1942的醫學報告中提出了他們的成就:醫院裡共103位病例,其中有化膿性感染、傷口感染、腹膜炎、腎盂炎、鼻竇炎及產後敗血症…等等,經過"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滅菌效果,其治癒率是100%。

1947年,Dr. George Miley醫師與醫院裡的另外一位Dr. Rebbeck醫師在醫學刊物中有更詳盡的醫學結果報告,他們提出了445位病例,均以"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來做冶療,其中有151位是急性化膿性感染,其治癒率是100%;有323位中度嚴重感染者,其治癒率是98%;另外有66位是嚴重病危患者(apparently moribund patients),其治癒率是45%。他們在報告中指出:這方法的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是在冶療後的24-48小時產生,痊癒需要46-72小時。在治療細菌的感染,一般只需要照射1-2次,很少需要到多次。

醫界確實認為此方法有效抑制細菌繁殖,甚至有殺菌作用,的確可以治療敗血症(當時的絕症),而且"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己到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在醫學院的課程及醫院的訓練項目裡都有這些介紹。K. Knott醫師在1948的8月於美國著名的外科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Vol. LXXVI-No.5)裡,發表一篇"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發展"文章﹝Development of 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詳述了有關的步驟、材料及方法,包含基本原理與操作步驟。當時美國的醫界在醫學雜誌及期刊普遍討論這項方法…是可以治療敗血症的的唯一方法,無庸置疑!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除了抑菌/殺菌外,科學家們也發現到尚有:1.解毒作用。2.增加血液的帶氧量、並且把氧傳送到各器官。3.讓血管壙張。4.活化白血球的功能,提昇細胞及體液的免疫系統功能。5.刺激腎上腺賀爾蒙的分泌,活化全身的賀爾蒙。6.降低血液的黏稠度。7.改善肢體末端的微循環(micro-circulation),尤具是糖尿病患者。8.減少血小板的聚集及刺激縴維蛋白的分解(就是減少血栓的產生)…等等。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不但在美國轟動,而且在歐洲的德國更是盛行。它的名稱有很多,由最初叫做Photoluminescence Therapy (also called Biophotonic Therapy),有時稱為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 (UBI),或稱為Hematologic Oxidative Therapy (HOT)血氧療法。而在同時,又有盤尼西林的發現,適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大量的傷患,對於抑菌/殺菌需求量龐大,所以抗生素(antibotic)就很快地完全取代了這種療法。並且在1955年的小兒痲痺(Polio)病毒疫苗的啟用,使得"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迅速地消聲匿跡了。

但在90年代之後,針對愛滋病與癌症的絕症,世界各國的醫界又開始重視"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了。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証實這種方法對於皮膚性、T-細胞、淋巴癌(CTCL=Cutaneous T-cell Lymphoma)的治療是有效的,因此"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的前景不容忽視。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1)

佛萊明醫師﹝Dr. Alexander Fleming﹞因發現盤尼西林﹝Penicillin﹞而改寫了醫學的歴史。回溯80年以前的菌(敗)血症(Sepsis)–是絕症,當時的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默默地耕耘,努力試圖尋找出解决方案。目前的AIDS愛滋病、癌症也被認為是絕症,依然有許多科學家們力求突破;近年來幹細胞(Steam cell)的硑究及基因圖譜的揭曉,相信不久的將來必有解決的發展。

回到如何治療菌(敗)血症所引起絕症的時代,當時的結論不容忽視,而且值得再提的原因是所依據的原理是完全顛覆的。佛萊明醫師發現盤尼西林是依據生物化學,這也造就目前醫學以生物化學為主流的原因。然而當時也有一群科學家嘗試生物物理的方向來進行疾病的處理。

早在1880年,丹麥的醫師Niel-Ryberg-Finsen發現紫外線的照射與人體的健康有密切的關係。直到1903年,他證實紫外線體外照射可治療腮腺炎、丹毒、皮膚炎…等,因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因為知道紫外線的照射可以殺菌,而菌(敗)血症就是血液循環其中的血充滿了細菌,如何想辦法把血抽出來,在體外用紫外線來照射、殺菌…用這種方法來治療菌(敗)血症。1922年,Dr.Kurt Naswitis是首位使用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Biophotonic Therapy)。次年,美國西雅圖Dr. Emmett Knott進行動物實驗:讓狗引發成嚴重的菌(敗)血症,然後再將狗的血液全部在體外用紫外線來照射…但不幸的是都失敗了。這些狗在紫外線照射後最初呈現出沮喪,然後呼吸困難…5-7天後因呼吸衰竭、休克而死亡。再經過了5年不掘不撓漫長的實驗與硑究,Dr. Emmett Knott發現到不能把血液做全部的紫外線照射,所接受的能量太強了,類似高計量的vit D所引起的高血鈣症一樣,會導致死亡的。只要體外紫外線來照射全身總血量的5%就可以了(估算為1-1.5cc/磅的體重),不要再超過。而且紫外線的波長以253nm為最佳。

Dr. Emmett Knott在1928年首次應用他在實驗室的經驗,對於一位婦女因流產而導致菌(敗)血症,他用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成功的治癒了症狀,而且婦人尚可再孕,此案例轟動一時。1930年,德國的醫師Dr. Wehrli指出,在體外血液用紫外線的照射過程中,若改以更精緻的石英玻璃管,其照射的效果更為顯着。

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不但可以治療因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症、也可以治療因病毒所引起的敗血症。當時正逢小兒痲痺(Polio)盛行,許多人因無緣無故的高燒而殘廢。

1934年,美國醫師Dr. Virgil K. Hancock在Washington DC舉行的醫學年會中,提出了有6520位因菌(敗)血症而接受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Biophotonic Therapy)成功的案例,其中包括了許多小兒痲痺(Polio)病毒所引起的敗血症。

直到1940年,盤尼西林﹝Pencillium﹞菌種可以大量培養、繁殖,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需求量龐大。美國與英國的大藥厰便開始大量生產"盤尼西林、抗生素",取代了操作複雜的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1955年,小兒痲痺(Polio)病毒疫苗的啟用,更取代了病毒所引起的敗血症的治療。因此在50年代的後期,醫學院的課程及醫學中心的訓練課程都不再提及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

然而,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仍然尚有許多珍貴的價值,以前留存於歐洲的皇室貴族圈,現在流行於歐洲的高級療養院內;成為最天然的養顏美容、增加體力、提昇免疫力、延緩老化的最佳利器。有關的運作留待下期再繼續討論。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中西醫學的對話

中醫在臨床治療時,針對病人頭痛,醫生會從手指扎針,讓西醫大惑不解;有時中醫診斷病人「肝火旺」,西醫去測量他的肝臟指數,卻毫無異象,也讓他們產生質疑。中、西醫學交流的障礙,絕不只是中英文之間的差異而已,而是整個理論系統南轅北轍。這兩套系統溝通起來,如何找到對話的焦點?

針灸是最早、也最受國際重視的中國醫療技術。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探討中國科學史的鉅作《中國之科技與文明》中,有探討針灸的專書,裡面提到早在一九○一年就有法國人在中國學習針灸,三十年後回國推展,使針灸技術因此傳入歐洲。

最震撼西方世界的,是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時,隨行一名記者突患急性盲腸炎,開刀手術後接受針灸止痛,效果奇佳,讓許多隨行的外國醫師歎為觀止,針灸的名聲因此傳揚開來。當時,不僅許多醫師開始學習針灸,有些國家如美國、德國、西班牙在其後的二十幾年內也陸續開設針灸科系或學院,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它列為重點研究對象,像研習技術、翻譯經典、制定國際標準穴道名詞、召開世界針聯學術大會等。

問題是,中國醫學的理論概念比較抽象,常讓慣於從具體的生理解剖學習現代醫學的人難以理解,尤其以『經絡系統』最令他們頭大。經絡到底是什麼?在中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開宗明義指出,人體的最基本系統是經絡,經脈是人體內的縱行的管道,包括十二正經、十二經別等四組,加上橫行的十五絡脈及聯絡經絡的奇經八脈共有六組。

《黃帝內經》的〈靈樞篇〉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素問篇〉說:「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意思是經絡為人體中運行血液、生氣、營養等成分,溝通臟腑、器官的系統。如果身體出現問題、疾病,就從治療經絡下手,中國的針灸、藥物治療都由此對症下藥,像針灸下針之處的穴道,就都分佈在經絡線上。

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經絡系統是種放射狀「毛細血管」的觀念,是古代中國生理學的一大真實洞見,其根據顯然是對小動脈、小靜脈及神經分枝的觀察。現代談針灸的書,也大多把經絡系統圖覆按在現代解剖圖上來兩相對照。但他也同時指出,這個古代的生理學系統與現代觀念偏離的地方在於它有兩個平行的循環系統(血和氣),一個可由解剖學證實(血),一個則無法證實(氣)。

輸送「血」的經絡系統就被擬想成水利工程系統,包括河流、支流、輔助運河、水庫、湖泊等。另一部份的「經」與「絡」是看不見的,「有如在城市底下,在皮下組織裡面而不是在皮膚表面。現代人對經絡系統的解說,也多從實際的生理結構和組織著手,像血液循環(血)及呼吸循環(氣),也有一些學者另闢蹊徑,從物理學的角度切入,找到不少支持的證據,拉近了東西醫學的距離,找到對話的焦點。

現代科學已經確知,每一個生物體都有電荷分佈,人體當然也不例外,根據現代生理學的了解,雖然這種電非常微量,但使用現代的科技儀器,已可明確測出細胞及其周圍所帶電荷的分佈狀況,例如醫療上必備的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以及新近問世的核磁共振攝影掃描器,都是利用人體內電磁分布原理發展而成的。

在西方,一九五○年代的德國醫師傅爾研發的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用通上小電壓的針,測量人體的各部位,發現人體表面有許多特定的測量點,電阻比較低,這些測量點的分佈可形成一些固定的傳導路徑。這些電傳導路徑幾乎完全符合傳統中國醫學所指的經絡,而電阻比較低的點,正是傳統中國醫學所指的穴位;這套儀器是中西醫學結合的一大進展。

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的發明,除了可以用科學儀器印證中國的經絡系統理論及針灸穴道的存在外,最重要的是,用此儀器進行相關的人體試驗與研究時,發現它可以印證傳統中醫的「把脈」診斷法也絕非空穴來風,的確有其客觀的依據。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預防疾病的保健大師

根據醫學數據顯示,真正健康的人數只佔5%,約20%處於生病狀況,也就是說約有75%(大多數人)是在亞健康狀態下生活著。在這個大族群裡,致病原因多數與我們日常飲食不正常、不均衡、欠缺運動及大環境污染或是情緒失衡有關,而引起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痛風等文明病。一百個治療的方法比不上一個好的預防方法,所以專業的醫療人員,必須教育大家認識合理的營養,以及經由均衡飲食和情緒調整來預防疾病,這遠比靠藥物的維持或事後的治療來得有意義,且更能夠讓我們獲得高品質的生活以及更符合現代醫學的新方向。人體機能評估儀,目的是在檢查我們潛在的一些病兆,而這些體內因素與我們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可以了解自己的身心是否一致,健康是否出現失衡現象。

『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是一種準確可靠的生物能量科技,經由電腦程式設計,可以在幾分鐘內迅速收集經絡穴道上的反應訊號,並且正確的判讀出身體各器官組織現在的功能狀況,使細胞組織能夠在還沒有損壞之前,就先探知健康狀態、防範未然。

生物能信息醫學是最近十年來普遍受到醫界先驅們重視的一種另類醫學。事實上,醫學科技早以證明了人體有電荷分佈在每個細胞膜的內外,當細胞受到損傷的時候,就會產生「損傷電流」,而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即可明確的探知細胞、組織或器官所帶的電或其他電磁性的情況與變化。它以1.25伏特的直流電刺激人體的穴位,收集體內電流的反應信號,經過電腦分析後,即可判讀初期潛在問題及後續發展的趨勢,能做到預防疾病的發生,進而改善體質,以達維護身體健康之目的。

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病患這些慢性文明病,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發作緩慢,因而不易察覺,等到病情逐漸惡化、身體不適時要就醫可能就來不及了。要準確知道身體健康狀態、生活得安心,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防保健之道在於定期檢查與追蹤。一般健康檢查不下二、三十項,舉凡肝功能(GOT、GPT)、肝炎篩檢、尿液檢驗、血液檢測,都是健康檢查必備的基本項目,但人們因忙碌常抽不出空,費時麻煩而忽視健康檢查的時候,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就是最好的預防保健大師。在30分鐘內,快速無痛,正確地找到問題來源,並針對個人身體狀況,選擇最佳改善健康的方法和保健途徑。

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基本評估以下二十二項功能系統:

1.『頭頸部淋巴系統』:評估眼、耳、鼻、喉、牙齒的狀況,以及相關的慢性不適狀態、發炎的頻率。
2.『肺及呼吸道』:評估呼吸道(肺、氣管)是否因肺活力不足而引起胸悶、氣虛及發炎的頻率。
3.『大腸功能』:評估腸道蠕動功能、各種大腸不適狀態、發炎的頻率。
4.『神經系統』:評估睡眠狀況、精神緊張、情緒焦慮、擔心,相對應的神經系統功能(如邊緣系統、情緒、精神)海馬迴體(記憶),司睡眠的褪黑激素(檢測入睡狀態、睡眠深度、品質等);十二對腦神經各個神經功能、自主神經(交感、副交感)、神經傳遞介質。
5.『心包經血循系統』:評估動脈、靜脈、淋巴管的健康狀態,找出手足冰冷的原因,體內毒素代謝狀況好壞。
6.『過敏』:針對不同部位評估各種過敏原、骨髓過敏傷害等。
7.『細胞新陳代謝』:評估早期細胞病變的頻率,或轉為無氧的程度。
8.『內分泌系統』:可以評估荷爾蒙運作的頻率。
9.『心臟血管系統』:可以評估心臟瓣膜功能狀況,左右心室有無退化,左右肺動脈血液循環狀況。
10.『小腸功能』:發炎的頻率、小腸吸收能力。
11.『胰臟』:評估由胰臟分泌的消化酵素運作功能或發炎的頻率。
12.『脾臟』:評估磁場風水干擾及和脾臟有關的生理功能運作的頻率或發炎的頻率。
13.『肝』:肝的新陳代謝功能、肝的解毒功能、解酒功能、解藥物毒性功能、肝血循環、肝活力功能或發炎的頻率。
14.『骨骼關節與韌帶系統』:評估關節退化性狀況或發炎的頻率。
15.『胃』:評估胃緊張、脹氣、消化能力、胃腸蠕動能力或發炎的頻率。
16.『結締組織系統』:評估全身結締組織退化情況、身體老化狀態或發炎的頻率。
17.『皮膚系統』:評估各種導致皮膚不適原因或發炎的頻率。
18.『脂肪代謝系統』:評估肥胖的原因。
19.『膽』:膽汁分泌、循環及代謝功能或發炎的頻率。
20.『腎』:評估腎陰虛或與腎有關器官發炎的頻率。
21.『泌尿系統生殖系統』:評估有無發炎的頻率。
22.其他特殊的健康評估:如『情緒評估』,針對因為各種先天體質與後天環境壓力所引起的身體各種健康變化,作深入的情緒評估。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全方位比對疾病冶療效果

在使用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檢測之前,筆者總是不厭其煩對受檢者介紹這部機器的發明者:德國的雷恩侯‧傅爾(Dr. Rheinhold Voll M.D.)(西元1909-1976)是道道地地的西醫,他對中醫理論、穴位、針灸都是一竅不通的。但他怎麼會發明“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呢?

雷恩侯‧傅爾的父親是電氣工程師,所以他自幼便對電子產生興趣,也曾就讀大學的電子工程;他發現在人體四肢末端可以找到幾個特殊的點,這些點的皮膚電阻較周圍的皮膚為低,容易導電(也就是中醫裡的穴位)。並且可以在他獨特設計的“電表”上測量出不同的強弱;而這些特殊點所顯示不同強弱的電流又與身體五臟六腑的健康狀況有所關聯。由於這些發現,他對人體解剖產生了興趣,所以他的醫學教育是在德國著名的Tuebingen及Hamburg兩所大學醫學院完成的。

醫學院畢業後行醫,因為他對於他獨特設計的“電表”情有獨鍾,所以經常對他的病人實驗他的儀器,他也很驚訝結果的準確性;並能進一步預測疾病,成為應用於預防醫學的最佳利器。

傅爾在1956年成立了電子針灸恊會(Association for Electro-Acupuncture),當時在歐洲轟動一時。電子針灸恊會包括了歐洲的17個國家,擁有約150人的恊會會員,成員都是各地著名的醫師及牙醫師。直到70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時,在上海見識震驚全世界的針灸麻醉、開胸手術;高度吸引了傅爾醫師,他對中國老祖先傳留下來的穴位、經絡、氣的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這些穴位、經絡與他所了解在四肢末端的特殊點,與所關聯的器官、系統功能竟然是不謀而合。該時在美國也有兩位受過完整西醫教育的傑出華人專家:一位是我的老師崔玖教授及另外一位Dr. Lam教授也去到德國,成為該恊會的會員。他們稱傅爾的儀器為“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極力推倡中西醫合併,并終身奉獻在這工作上。不幸的是傅爾先生在與他們認識2、3年後的1976年早逝,享年67歲。

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與目前在西醫裡的心電圖、腦電波、肌電圖等儀器的發明是一樣的,是記錄人體電能變化的儀器。它異於上述的儀器是它擁有中醫裡的穴位、經絡、氣…等重要的原理,能彌補西醫裡的許多盲點,並且廣泛的應用在治療上。

筆者再三強調,希望就診者能攜帶目前服用的兩日份藥物及保健品﹝是實物而非藥名﹞,因為任何物體都有能量、電,所以在篩檢中可以作比對,該物品能量的振幅與特殊點所相關的器官、系統功能中原存能量的振幅。假如能量的振幅相輔而增強時,表示該物品可以幫助改善器官或系統的功能…是有益的;而當能量的振幅相抵而減弱時,顯示該物品削弱了器官或系統的功能…是沒有幫助的;當然也可能持平,沒改變什麽能量,意味物品對於器官或系統沒有什麼功能。

為什麼要兩日份:因為物品的能量是與它的品質、數量是相關聯的,兩日份才有足够做個人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空間。

坊間常常看見有幫助身體健康的衣物、飾物的廣告,它們真的有益於身體的健康嗎?效果有沒有個別差異?最簡單的驗證功能方法便是使用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全方位的疾病輔助診斷工具

一對夫婦來看診,取出一堆藥品及保健食品問是否可以服用?先生年僅四十出頭,竟然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壯年時竟然罹患這些慢性病,年老了怎麽辦?

一直擔心自己的健康,先生很聽話的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似乎查出的病是控制住了,但潛伏的病又不斷冒出;原來只是高血壓,現在又有了高血脂及糖尿病,因此藥的種類及劑量也同步增加……他還常常感冒,但服了感冒藥後鮮少改善,抵抗力似乎也變得很差……更糟糕的是曾有一個晚上,他突然感覺胸悶、喘不過氣來,送急診治療,抽了血、照了X-ray、心電圖也做了,折騰整夜,却找不出病因。

他們經人介紹來作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希望藉此輔助的檢查,找出一般生化檢測的盲點,利用皮膚穴位電阻的篩檢,彌補現代醫學的不足。檢測還有一項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比對篩查有關藥品、保健品、外用藥膏等對於不同體質的個人是否適用﹝有效﹞?

這位先生工作非常忙碌:每天在辨公室裡都是坐着,當然運動量不够;辨公室又是密閉空間,雖有空調,但通風不良;他的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是以外賣或便當打發;口渴習慣喝飲料及咖啡,一則提神,二來增補元氣,不喝白開水……長期累積,當然體態超重。自己習以為常,也不以為意,不覺有何不妥。幾年下來,他回家總感疲憊,偶爾頸緊及頭痛;之後經醫師診斷,便證實患有高血壓;再隔不久,醫師又發現他有高血脂及糖尿病。

醫師按症狀及病情開藥,這是基本職責;但未必能深入病因,往往疏忽病人的背景、生活方式,有時是因為牽涉隱私不便挖掘探討。然而在皮膚穴位電阻的檢測中,每個系統、器官、功能…的顯現都無所遁形,各個現象環環相扣;是以整體、全方位的宏觀結論呈現疾病。在檢測過程中,除了高血壓、高血脂等循環的毛病,還發現他有大腸宿便的問題、生活壓力所引發老化的問題、缺乏運動及肥胖引起心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的免疫係統也有問題。

這位先生身陷不良的生活習慣,卻毫無查覺這種惡劣的環境正是隱形的殺手,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腐蝕着他的健康。

首先,他長期在忙碌、緊張、焦慮、壓抑、悲哀、苦悶的精神壓力中生活。根據醫學统計,高血壓的人2/3以上與忙碌、緊張的生活有關。再者長期在忙碌緊繃的生活,也就是長期持續性的刺激着腎上腺,促使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皮質素;腺皮質素的分泌在起初時是增加,但到最後卻因疲乏而不分泌了,所以免疫係統也就遲鈍了。

其次,他的嚴重錯誤觀念:認為口渴喝飲料及咖啡可以用來提神、補元氣。但因為飲料裡含了糖份,雖然比白開水可口,長期以來…就好像讓胰臟背負重擔、又要它來爬坡,豈不就讓胰臟累跨了,當然產生了糖尿病。

再者,不良的的飲食習慣:因為忙碌,所以三餐都是外食或便當。無法自行烹調、無法控制油膩、甜鹹、無法控制品質…高纖維的蔬菜的缺乏,當然大腸的排便、排空的欠缺,產生宿便的問題。再加上外食、便當的油膩,長期的積累,血脂那有不高的道理。

另外,吃飽後就是坐在掎子上,難得走動,吃的是高蛋白、高脂肪、高糖份的飲食。身體那沒有肥胖、超重的可能。當然他的好吃、懶動,又缺乏運動…長期以來,心臟也就顯示出疲憊問題的事了。

皮膚穴位電阻檢測的結果讓他吃驚,他他恍然大悟:他的綜合處方不光只是藥丸、保健食品來治療、預防疾病。更重要的是生活形態、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必須完全的改變,才能斧底抽薪地改善病變。

經過實踐,這位先生上班不再開車,每天步行50分鐘到辦公室,口渴改喝白開水,多吃新鮮蔬果、少吃米飯。工作及休息時間清楚切割,摔減了許多的壓力,反而效率更高……幾個月下來,他的體重減輕了10公斤,慢性病的病況也改善了許多,醫師也同意調整減量他的服用藥物!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人體的免疫系統(2)

免疫係統是人體體內保護著人體免病毒、細菌、污染物質及疾病的攻擊,它的正常的運作與人體健康是息息相關的,這是一種常識、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例如不小心被尖銳的利器割破了皮,一些細菌會乘機從破了皮鑽入身體,細菌一但進入人體,就會受到一群免疫蛋白和細胞的猛烈攻擊,使它們無法在人體內興風作浪。參與防禦的免疫蛋白除了抗體外,還有30多種補體蛋白,因此得名“補體”。它們可以導致病菌溶解,而病菌一旦溶解,人體內的吞噬細胞就會出動,將病菌的殘餘部分吞食掉。

傷口的癒合除了巨噬細胞(Macrophage)和嗜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就會將入侵病菌整個吞下,消化外。其他尚有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killer-cell)、肥大細胞(Mast cell)和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等等,都是要消滅入的病菌,另外還需要血小板的參與:它由破裂血管的內間質層遷移至表皮破損處,促使血液凝固。然後,在一些酶的作用下,大量蛋白質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的網絡,將皮膚細胞固定下來。傷口開始結痂而癒合,皮膚又會長回原來樣子,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稱為炎症反應。這場炎症戰場是隨著傷口的結痂與癒合而逐漸沉寂下來。

然而却有些不尋常的現象,就是這些炎症反應却沒有真正的停止。不僅是在皮膚,甚至在身體的任何器官或組織都有可能因為入侵者的毒素而長期存在着發炎慢性炎症反應。這些長期的、慢性的炎症反應,將是產生慢性器官病變(如心臟病、肝臟病、腎臟病…等等)及癌症等疾病的“溫床”。

另外尚有一套對付”入侵者”的特殊“武器”:就是免疫系統可以識別“入侵者”的特徵,而給與單獨性、專一性地攻擊。這項任務的主要執行者是淋巴B細胞和T細胞。B細胞製造的抗體分子既可以直接“鎮壓”入侵者,也可以在”入侵者”上打上印記,促使其他免疫細胞的聚集來消滅入侵者。而淋巴T細胞是可以誘導自己被受害的細胞,因受損而自行毁減,又可分泌特殊的化學物質,誘導其他免疫機制的活化。

然而,近年來的一系列重大發現卻讓專家跌眼鏡:參與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的免疫細胞竟然與腫瘤的生長速度、加速惡化有關。因為它們會促進腫瘤生長,幫助癌細胞轉移到其他組織。由此,切斷免疫細胞與腫瘤之間的聯係,將成為抗癌戰役的新主軸。

癌症的爆發是一個連續過程:由於細胞核內的DNA產生了突變,致使細胞過度增殖,向周圍組織侵襲,形成真正的惡性腫瘤;一些腫瘤細胞“更變本加利”,轉移到更遠的組織,而長出新的腫瘤。因此,癌症專家和免疫學專家已經認識到,在癌症形成過程中,免疫炎症發揮著重要的角色。在病變組織真正變成具有侵略性的腫瘤之前,一些具有修復傷口、好功能的免疫細胞會被轉移到病變組織,在這裏,它們“被迫”變成惡性細胞的幫兇,加速癌症的爆發–(因為這些免疫細胞會受到那引發產生腫瘤,的那種訊息分子干擾、而變得昏頭轉向,甚至眼睛被矇閉了,成了瞎眼、認不清敵我、認不清方向、也認不出輕重…變成免疫系統的叛徒):細胞核內的DNA產生了突變是“導火索”,炎症反應則是“火上澆油”。

實際上,免疫係統是一把“雙刃劍”。而且這系統是錯綜複雜的網絡,有時相互之間存在着矛盾:它會對癌細胞亮“紅燈”,但有時它又亮“綠燈”。有些先天性免疫細胞,比如自然殺傷細胞,的確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而其他免疫細胞,在平時都是消滅腫瘤的“正義之師”,但當處於異常環的炎症狀態時,它又可能變成“助紂為虐”的劊子手。
因此,長期、慢性的炎症反應是導致身體所有器官的慢性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甚至是腫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人體的免疫系統(1)

在大自然界中,若詳細觀察會有許多有趣的現象,例如葉子的臘狀角質層、昆蟲的外骨骼、蛋的外殼與人體的皮膚等都屬於物理屏障,保護着生物體與外界接觸與侵害而賴以生存的第一層抵禦系統。

然而生物體並不可能與外界百分百的隔離。就以人體而言、是有許多必需與外界接觸的所謂「漏洞」…就如呼吸道中的咳嗽與打噴嚏,就能將致病源與刺激物排出呼吸道;又如眼淚與尿液可以將致病源沖洗出去;甚至例如由呼吸道與泌尿生殖道所分泌的黏液則能將微生物給黏附起來,黏液中的酵素、酶是具有抗菌、殺菌的效果,是抵禦着外界侵害者的另一道抵禦系統。

大家都知道,免疫系統是人體體內保護著人體免於病毒、細菌、污染物質及疾病的攻擊,是保護著人體的健康。免疫系統它有很多的功能。主要慨約分為三個功能:1.清除:新陳代謝後的廢物及免疫細胞與敵人打仗時遺留下來的殘物或死傷屍體,都必須藉由這些的免疫細胞、來加以清除。2.修補:免疫細胞能够修補受損的器官、組織、細胞,使其恢復原本的功能。3.記憶:免疫細胞會對入侵者的攻擊後,便產生了對抗這入侵者的專一性的抗體,並將它記憶起來,當下次有同樣的「抗原」入侵時,便很迅速地以此「抗體」將對付入侵者、很快地將它消滅。這也就是所謂當疾病將要產生大流行感染時,因為人們接受「疫苗預防的接種」,而抑制了這場疾病大流行的浩劫的道理。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人體百分之九十的疾病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免疫系統的結構是繁多而複雜,其主要的淋巴器官是由骨髓、胸腺組成。周圍淋巴器官包括扁桃體、脾、淋巴結、集合淋巴結、與盲腸。這些却都是用來防堵入侵的病毒及微生物的關卡。

免疫失調所導致疾病的有二大類:
1.免疫系統的功能降低…免疫不全疾病,導致病菌的重覆感染而危及個體的生存。免疫不全可能肇因於基因的缺陷,也可能是因為所服用的藥物或病毒的感染,而產生的後天免疫不全疾病。因為免疫力低落、下降、不全常見於:容易疲勞(Chronic fatigue syndrome)、體力不足、酸性體質、流行性感冒、肺結核、氣喘、腸病毒、禽流感、病毒或細菌感染、A.B.C…肝炎、SARS、腫瘤、甚至AIDS及癌症…等等。
2.免疫系統功能過於強烈以及過度的反應,自己的免疫系統錯亂了,將自身組織當成了外來的侵略者來攻擊所產生的疾病,此即稱為自體免疫性疾病。常見於:過敏性體質、體重失衡、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僵直性脊椎炎、牛皮癬、紅斑性狼瘡(lupus)、重症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等等。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圖示)
LY:淋巴、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包括全身的淋巴腺,(急性)感染、流行性感冒、口腔疾病:牙齒、牙周病、咽喉炎、鼻竇炎、扁桃腺炎…等等有關。
AL:過敏反應:*食物過敏。蟲、蟻咬的毒,所引起的皮膚過敏。*吸收性過敏:空氣中的(塵埃、塵鬗、花粉)有關、或藥物過敏。*體內重金屬、牙齒根管重金屬、植牙金屬有關。
SP藍色:造血系统功能及內皮網路(RES)免疫系统功能。脾臟:調節造血系统功能,(白血球功能、紅血球功能、血小板功能)。骨髓: 製造血球系统功能,(白血球功能、紅血球功能、血小板功能)。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體檢案例說明

人體病變的過程,可略分為體液期和細胞期兩個階段,在體液期中,是因細胞漿液、酶、酵素…等濃度、物質的改變,促使生物電子能量(Bio-energetic change)產生了變化,它的訊息產生在較早期。而細胞期是由持續(可由短暫時間…或幾年)在變化後的惡劣狀况中,使細胞體本身開始出現變性、病變、損壞,甚至影響到細胞核內的DNA。這些實質的變化導致生物化學的改變,或實質上影像的改變,是屬於較晚期。

目前的醫學的檢測仍停留在生物化學的細胞期,這正是我們極力提倡中、西合併及突破的道理,希望不久的將來主流醫學能跨越到能量醫學這個領域;如同當年Alexander Fleming佛萊明發明盤尼西林一般,使人類醫學開啟了新紀元。

有位40歲女性,10年來深受皮膚白化病(Acquired albinism)所困擾,身體卻沒有疲倦或不適的感覺。唯有白化的皮膚變得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多,本來是在前腹部,却慢慢地蔓延到小腿、雙手的背部、體幹的背部,現在臉頰也開始有了。她遍訪名醫,服用了不少的藥物、草藥、祕方藥,塗遍了所有的藥膏、中草藥、敷藥、SPA、泡遍了溫泉,都不見有絲毫的改善效果。

名醫大多說她內分泌、賀爾蒙不平衡,有的說她有過敏,有的說她是受黴菌的感染,所有的檢查:包括抽血、生物化學、身體所有器官的檢查。細菌、黴菌的抹片、培養的檢查。各種的影像、照射檢查…都做了,卻都找不出原因來。遵照醫囑,她試盡藥方…但白化的皮膚不僅沒有得到控制,却變得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多。

在氣餒、失望之際,她看到本報所刊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功效的報導,決定來診。檢測的結果讓她驚奇,經過同意,她願意以她的病例及檢測的結果與各位分享。(如圖)
黄色:偏墜(差)值(ID):所謂偏墜(差)值是當在測量某器官的穴位點時,原本在某適當的高值,因某些不良原因/因素促使該指標瞬間墜落到另一個適當的低值…若偏墜(差)值越大時越不好,是注意重點。50是標準的正常值。

紅色:右側器官的功能值。藍色:左側器官的功能值。SP紅色:胰臟。SP藍色:脾臟。
黄色:偏墜(差)值(ID)大的有:
AL:過敏反應:*食物過敏。蟲、蟻咬的毒,所引起的皮膚過敏。*吸收性過敏:空氣中的(塵埃、塵鬗、花粉)有關、或藥物過敏。*體內重金屬、牙齒根管重金屬、植牙金屬有關。
TW:內分泌系統:性腺、腎上腺、胰島素、甲狀腺、副甲狀腺、胸腺、腦下垂體、體松體、乳房。
SP藍色:脾臟:造血系统功能、白血球功能、紅血球功能、血小板功能、內皮網路(RES)免疫系统功能。
FI:皮下脂肪:頭部、頸部、胸部、黏膜層(上皮)、腹部、骨盤腔。有腫瘤、瘜肉、囊腫等的現象。
FA:脂肪代謝:腹部、骨盤腔、腦部、膀胱、胃室。有腫瘤、瘜肉、囊腫的現象。
BL:膀胱,泌尿系泌:膀胱,膀胱括約肌、輸卵管、尿道、陰道。有腫瘤、瘜肉、囊腫的現象。特別是左側的異常,最值得關注。

本圖所顯示的是生物能在各個器官能量上改變的訊息。這現象是“體液期”的改變(是細胞的化學組成和構造均尚未產生影響或變化,所謂“可反轉期”Reversible Stage):細胞發生變化的最初階段,細胞周圍的物理環境先會改變,例如體液會出現增加或減少現象,也就是細胞膜內外和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間質液(interstitial-tissue-fluid)產生了變化,在這微小變化中,細胞的生物電子能量同時也產生了變化。
她很興奮對於十多年來的困擾得到了明確的答案,要求提供綜合保健處方。(吃藥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如何生活得健康、吃得健康、運動鍛鍊得健康、各方面進行調養及改善。)這觀念更為重要。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預防醫學的最佳工具介紹

科學的日新月異同樣的帶動着醫學的突飛猛進。讓我們回溯60-70年前的醫學,當時的敗(菌)血病(Sepsis)-感染細菌蔓延到血液循環-是絕症,無藥可醫;如同目前的愛滋病(AIDS)。當1938年Alexander Fleming佛萊明發明盤尼西林之後,人類便開啟了「抗生素」的新紀元,那是醫療的大突破,所有的熱病,包括病菌感染幾乎均可以抗生素來加以克服,使得微生物感染得以治療。然而目前「抗生素」的氾濫使用卻又產生了另外的醫學問題。

相同時代的1943年,雷恩侯、傅爾醫師Dr. Rhienhold Voll M.D.正在就從事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的工作,而他所進行的預防醫學並非當時所謂疫苗接種的預防醫學。而是60-70年後-目前大家所追求的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兩大主旨的預防醫學。因為傅爾醫師發現可以利用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讓偏墜(差)值(ID)減小到最少,及讓能量平衡在40-60的標準值之間;他可以使用皮膚穴位的檢測在早期預知疾病的來臨,並做適時的防備,阻止病痛的來臨。

論及身體的健康,就由身體的最小單位「細胞」講起。細胞變化的過程,可略分為體液期和細胞期兩個階段:
1.體液期:細胞發生變化的最初階段,細胞周圍的物理環境先會改變,例如體液會出現增加或減少現象,也就是細胞膜內外和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間質液(interstitial-tissue-fluid)產生了變化,在這微小變化中,細胞的生物電子能量同時也產生了變化,而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就能探測到這些變化。(體液期:細胞的化學組成和構造均尚未產生影響或變化,或稱“可反轉期”Reversible Stage。)

2.細胞期:是由於細胞膜內外和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間質液持續變化後,使細胞體本身開始出現變性、病變、損壞,甚至影響到細胞核內的DNA,甚至於產生了腫瘤。(這個過程可能耗時非常短暫,也可能好幾年)此時的病變可利用目前現代醫學的體液、血液生化檢測、穿刺、切片等,及超音波、X-光、C-T、MRI等等影像檢測證實-目前現代醫學所能做的早期篩檢和診斷只限於細胞期。(細胞期:細胞體本身產生變性、病變、損壞的結果期,或稱“難反轉期”Irreversible Stage。)

傅爾醫師早在半世記前就從事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的工作,他對醫學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可以探測到最早的體液期人體電子的變化,在人體出現病變的早期發出預警。

有位開業年輕醫師的實例:他執業約三年時,由於感覺到噁心、胃部不適,於是抽血做了肝、腎及一般的生物化學檢查,結果都正常,找不出原因!他判斷是自己飲食不正常加上工作忙碌造成的胃酸過多,於是服用制酸劑,偶然感覺到噁心,認為沒有什麼嚴重,所以也就忘了這件事。

但最近半年來感覺到噁心、胃部不適的問題一直都沒有改善,終於决定去做胃鏡檢查,找了他信得過的醫師同事替他檢測,結果告訴他沒有問題,只是小發炎,他也就放心了。再過了幾個月,情況依然沒有改善,他心裡覺得不妙,擔心是不是長了什麼東西,於是再找另外的專家醫師替他再檢查,除胃鏡外,還安排了腹部超音波,結果竟然在肝臟上找到了三公分大的腫瘤。竟然連醫師也得了肝癌!是的,腫瘤及癌的來臨是不分職業、階級、財富、貧困、性別、年齢,它們就是這樣靜悄悄地來臨…當發現時,己是措手不及了。

大家全力想幫助這位年輕醫師,但治療似乎沒有什麼作用,診斷後短短三個月,他就走了。留下懷孕的醫師太太質疑為什麼一切的變化這麽突然?如果早半年前查出來,情況就不一樣了,治療的希望就大很多了!這算不算是一種誤診?

如上所述的細胞變化過程,可略分為體液期和細胞期兩個階段,在體液期中,由於細胞的生物電子能量(Bio-energetic change)產生了變化,它的訊息產生在較早期。然而細胞期,由於細胞體在持續(可由短暫時間…到好幾年)的惡劣狀况中出現變性、病變、損壞,甚至影響到細胞核內的DNA。這些實質的變化所產生的生物化學的改變,或實質上影像的改變是屬於較晚期。目前的醫學檢測仍停留在生物化學的細胞期,這是有識之士極力提倡中、西醫學合併的道理,希望不久的主流醫學能跨越到生物物理、能量醫學這個領域。或許能像當年Alexander Fleming佛萊明發明盤尼西林一樣,開啟人類醫學的新紀元。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