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學的對話

中醫在臨床治療時,針對病人頭痛,醫生會從手指扎針,讓西醫大惑不解;有時中醫診斷病人「肝火旺」,西醫去測量他的肝臟指數,卻毫無異象,也讓他們產生質疑。中、西醫學交流的障礙,絕不只是中英文之間的差異而已,而是整個理論系統南轅北轍。這兩套系統溝通起來,如何找到對話的焦點?

針灸是最早、也最受國際重視的中國醫療技術。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探討中國科學史的鉅作《中國之科技與文明》中,有探討針灸的專書,裡面提到早在一九○一年就有法國人在中國學習針灸,三十年後回國推展,使針灸技術因此傳入歐洲。

最震撼西方世界的,是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時,隨行一名記者突患急性盲腸炎,開刀手術後接受針灸止痛,效果奇佳,讓許多隨行的外國醫師歎為觀止,針灸的名聲因此傳揚開來。當時,不僅許多醫師開始學習針灸,有些國家如美國、德國、西班牙在其後的二十幾年內也陸續開設針灸科系或學院,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它列為重點研究對象,像研習技術、翻譯經典、制定國際標準穴道名詞、召開世界針聯學術大會等。

問題是,中國醫學的理論概念比較抽象,常讓慣於從具體的生理解剖學習現代醫學的人難以理解,尤其以『經絡系統』最令他們頭大。經絡到底是什麼?在中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開宗明義指出,人體的最基本系統是經絡,經脈是人體內的縱行的管道,包括十二正經、十二經別等四組,加上橫行的十五絡脈及聯絡經絡的奇經八脈共有六組。

《黃帝內經》的〈靈樞篇〉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素問篇〉說:「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意思是經絡為人體中運行血液、生氣、營養等成分,溝通臟腑、器官的系統。如果身體出現問題、疾病,就從治療經絡下手,中國的針灸、藥物治療都由此對症下藥,像針灸下針之處的穴道,就都分佈在經絡線上。

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經絡系統是種放射狀「毛細血管」的觀念,是古代中國生理學的一大真實洞見,其根據顯然是對小動脈、小靜脈及神經分枝的觀察。現代談針灸的書,也大多把經絡系統圖覆按在現代解剖圖上來兩相對照。但他也同時指出,這個古代的生理學系統與現代觀念偏離的地方在於它有兩個平行的循環系統(血和氣),一個可由解剖學證實(血),一個則無法證實(氣)。

輸送「血」的經絡系統就被擬想成水利工程系統,包括河流、支流、輔助運河、水庫、湖泊等。另一部份的「經」與「絡」是看不見的,「有如在城市底下,在皮下組織裡面而不是在皮膚表面。現代人對經絡系統的解說,也多從實際的生理結構和組織著手,像血液循環(血)及呼吸循環(氣),也有一些學者另闢蹊徑,從物理學的角度切入,找到不少支持的證據,拉近了東西醫學的距離,找到對話的焦點。

現代科學已經確知,每一個生物體都有電荷分佈,人體當然也不例外,根據現代生理學的了解,雖然這種電非常微量,但使用現代的科技儀器,已可明確測出細胞及其周圍所帶電荷的分佈狀況,例如醫療上必備的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以及新近問世的核磁共振攝影掃描器,都是利用人體內電磁分布原理發展而成的。

在西方,一九五○年代的德國醫師傅爾研發的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用通上小電壓的針,測量人體的各部位,發現人體表面有許多特定的測量點,電阻比較低,這些測量點的分佈可形成一些固定的傳導路徑。這些電傳導路徑幾乎完全符合傳統中國醫學所指的經絡,而電阻比較低的點,正是傳統中國醫學所指的穴位;這套儀器是中西醫學結合的一大進展。

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的發明,除了可以用科學儀器印證中國的經絡系統理論及針灸穴道的存在外,最重要的是,用此儀器進行相關的人體試驗與研究時,發現它可以印證傳統中醫的「把脈」診斷法也絕非空穴來風,的確有其客觀的依據。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