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重視大腸的宿便問題

宇宙間的任何生物體上都有「電」,人體當然也不例外。這種「生物電」是非常微量的,分佈於全身的每個細胞膜的內外。早於50多年前德國的雷恩侯、傅爾(Dr. Rheinhold Voll M.D.)博士發明了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由四肢的40穴位點中得知身上21種器官的功能,目前更結合電腦科技,記錄人體電能的微變化,應用在疾病上分析與研判,的確是預防醫學的最佳工具。

在雙手上的20個穴位點分別有:淋巴、肺、大腸、神經、循環、過敏、老化、內分泌、心、小腸的10種器官,在雙腳下的20個穴位點分別是:胰、脾、肝、關節、胃、皮下脂肪、皮膚、脂肪代謝、胆、腎、膀胱的11種器官。它的微電位動向可由現代儀器明確地測出來,都一一的記錄在電腦儀器上,因此這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是探測着人體(能量)信息的變化和健康之間的關係。

所謂偏墜(差)值(ID),就是當在測量某器官的穴位點時,其能量由適當的高值,瞬間墜落到另一個適當的低值,這種變化稱為偏墜(差)值(ID)。這表示該器官所顯示的能量(功能),應該是在某適當的高值,但因某些不良原因/因素促使該器官由該高值瞬間墜落到另一個適當的低值…這是有意義的、是值得去探討的警訊。更需要去追詢這些促使(能量)信息變化的原因與因素。若偏墜(差)值越大時更是應該注意。

在這21種器官中,最常見到有明顯偏墜(差)值是:大腸。它的比率很高,且佔所有受檢者的2/3以上。這個數據與腸胃道(包括食道、胃、肝、胆、胰、大腸、肛門…等)所產生腫瘤的比率相同。有這麼高的比率、且有明顯偏墜(差)值的大腸是值得我們來探討與追詢這些不良原因與因素的。

每天從嘴巴吃進去所有的食物是經過漫長的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後,所剩餘的廢物由小腸末端的迴盲瓣而進入大腸。而小腸(很少見到有腫瘤的產生)最主要的功能是在消化道上吸收所有吃進去食物的營養份,由腸隙膜的吸收、經淋巴液、到淋巴菅、乳糜池、下腔靜脈、心臟。再經由心臟的pump傳送營養份到身體的每個單位、每個角落,以維持身體的活力與生命。

然而大腸的功能最主要是儲存著廢物(糞便)及再吸收水份,每天等待適當的時侯把糞便排出體外。當大腸再吸收水份時,往往會將廢物(糞便)、甚至更有毒的宿便的毒素再吸收,經腸系膜靜脈(mesentery vein)、門靜脈(portal vein)到肝臟。在無形中增加了肝臟的解毒及腎臟排毒的負擔。

這些在大腸上的偏墜(差)值是與淤積在大腸的上皮黏膜(mucosa)上、及皺摺(folds)裡的糞便、宿便毒素有密切的關係。當這些毒素是在人們毫無知覺之下,經年累月地與大腸的上皮黏膜細胞黏在一起,或這些毒素經由門靜脈(portal vein)到肝臟,而讓這些毒素長期、靜悄悄地浸潤在肝細胞裡。甚至這些毒素、經由血液循環到達到受損器官的細胞,經由長時間、持續的刺激與破壞,讓這些細胞核內的DNA基因慢慢產生突變及突變後的腫瘤由0…到慢慢形成到可看見的腫瘤。

藉由儀器(皮膚穴位電阻篩檢儀)能探測到人體生物電信號的變化。微電分佈於細胞膜內外和細胞與細胞之間,因此,人體有了傷病現象,敏感的細胞就會有所變化,此時細胞所帶的電也會有所改變,探知這種信息的變化就能告知我們健康與否。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執照外科專科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