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尼西林的發明

醫學歷史故事 – 盤尼西林的發明

80年前(1928年)的某一天,有一位在實驗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他努力試圖要尋找出解決當時所謂的絕症-菌(敗)血症(Sepsis)的療方;當時還沒有"盤尼西林"或"抗生素",只有能抑制細菌繁殖的"磺胺劑",不足以適當及有效的來對抗或消滅頑強的細菌;往往只能應付小小的發炎或細菌感染(如腸炎、扁桃腺炎、鼻竇炎等等),但若發生在抵抗力較差的幼兒或老年人依然會致命。當時所謂的肺炎Pneumonia、梅毒syphilis、淋病gonorrhea、白喉diphtheria、猩紅熱scarlet fever及傷口或婦女產後的感染,經常都會導致菌(敗)血症而死亡,所以這些病症都被認為是"絕症"。什麽是菌(敗)血症?它是身體某些部位的細菌擴散到全身的血液循環,而使血液變質、中毒的病症。

這位在實驗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就是Prof. Dr. Alexander Fleming佛萊明醫師。他於1881年8月生於英國的蘇格蘭Scotland,13歲時遷居到倫敦;從此他踏上了學醫及行醫的人生旅程。早年時他跟隨名醫從事當時所謂另類的疫苗治療vaccine therapy。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投入軍旅成為軍醫,為戰場上廝殺負傷的戰士進行醫療工作。當時他的感觸很深:許多戰士因為負傷,既使傷口很小,但只要處理不當,一旦發生感染後,便有可能演變成菌(敗)血症而死亡。

戰後的1918年,他回到聖瑪莉St. Mary大學教授細菌學。就在1928年的那一天,他在實驗室裡要將做完細菌培養的老舊有蓋的器皿清理;在傾倒之前,他偶然發現到細菌培養器皿的角落上,有一處藍色發霉的地方…沒有長出細菌來。這藍色發霉的東西是有殺菌的功效!經過一系列的研究與實驗,最後証實這藍色發霉的菌種(就是盤尼西林Pencillium)可以殺菌,而且對人體或傷口又不產生破壞,是最適用於處理人體的細菌感染…可惜當時未受醫界重視,得不到強而有力的支持,所以他的研究沒有再繼續下去。

過了2年,在1930年底,其他科學家們也查覺到這項發現,開始大量培養、繁殖這些盤尼西林Pencillium菌種,醫界裡終於重視到這個事實。1940年,美國與英國的大藥厰開始大量生產"盤尼西林、抗生素"。在這個時刻,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大量的傷患需要它,因此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這是醫學的重要分水嶺,佛萊明醫師發現"盤尼西林Pencillium菌種",而改寫了醫學史。所以他在1945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但是他却很謙卑的說"是神製造了盤尼西林,而我正巧發現了它"。

同樣在這期間,還有許多不同的研究,目的是要解决可怕的"敗血症"。其中"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是一個相當成熟,可以治療"敗血症"的另一種方法。只是它的操作手續繁雜,效果也比不上"抗生素"顯著。然而它除了殺菌外,對人體尚有許多持殊的療效,尤其是增加免疫力、養顏、美容、抗衰老方面的功能…請待下期分解。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80年前(1928年)的某一天,有一位在實驗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他努力試圖要尋找出解決當時所謂的絕症-菌(敗)血症(Sepsis)的療方;當時還沒有"盤尼西林"或"抗生素",只有能抑制細菌繁殖的"磺胺劑",不足以適當及有效的來對抗或消滅頑強的細菌;往往只能應付小小的發炎或細菌感染(如腸炎、扁桃腺炎、鼻竇炎等等),但若發生在抵抗力較差的幼兒或老年人依然會致命。當時所謂的肺炎Pneumonia、梅毒syphilis、淋病gonorrhea、白喉diphtheria、猩紅熱scarlet fever及傷口或婦女產後的感染,經常都會導致菌(敗)血症而死亡,所以這些病症都被認為是"絕症"。什麽是菌(敗)血症?它是身體某些部位的細菌擴散到全身的血液循環,而使血液變質、中毒的病症。
這位在實驗室默默耕耘的科學家就是Prof. Dr. Alexander Fleming佛萊明醫師。他於1881年8月生於英國的蘇格蘭Scotland,13歲時遷居到倫敦;從此他踏上了學醫及行醫的人生旅程。早年時他跟隨名醫從事當時所謂另類的疫苗治療vaccine therapy。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投入軍旅成為軍醫,為戰場上廝殺負傷的戰士進行醫療工作。當時他的感觸很深:許多戰士因為負傷,既使傷口很小,但只要處理不當,一旦發生感染後,便有可能演變成菌(敗)血症而死亡。
戰後的1918年,他回到聖瑪莉St. Mary大學教授細菌學。就在1928年的那一天,他在實驗室裡要將做完細菌培養的老舊有蓋的器皿清理;在傾倒之前,他偶然發現到細菌培養器皿的角落上,有一處藍色發霉的地方…沒有長出細菌來。這藍色發霉的東西是有殺菌的功效!經過一系列的研究與實驗,最後証實這藍色發霉的菌種(就是盤尼西林Pencillium)可以殺菌,而且對人體或傷口又不產生破壞,是最適用於處理人體的細菌感染…可惜當時未受醫界重視,得不到強而有力的支持,所以他的研究沒有再繼續下去。
過了2年,在1930年底,其他科學家們也查覺到這項發現,開始大量培養、繁殖這些盤尼西林Pencillium菌種,醫界裡終於重視到這個事實。1940年,美國與英國的大藥厰開始大量生產"盤尼西林、抗生素"。在這個時刻,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大量的傷患需要它,因此挽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
這是醫學的重要分水嶺,佛萊明醫師發現"盤尼西林Pencillium菌種",而改寫了醫學史。所以他在1945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但是他却很謙卑的說"是神製造了盤尼西林,而我正巧發現了它"。
同樣在這期間,還有許多不同的研究,目的是要解决可怕的"敗血症"。其中"血液體外紫外線照射法"是一個相當成熟,可以治療"敗血症"的另一種方法。只是它的操作手續繁雜,效果也比不上"抗生素"顯著。然而它除了殺菌外,對人體尚有許多持殊的療效,尤其是增加免疫力、養顏、美容、抗衰老方面的功能…請待下期分解。
(劉博惠先生為台灣的外科專業醫師,曾任台中全民醫院院長。)

發表留言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發表留言